【健康科普】开学季常见校园传染病健康提示
告别了轻松的暑假,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学期。在这个新的起点上,校园传染病防护不容忽视。9月开学季,人员流动频繁,气温变化较大,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时期。为了确保师生们的健康,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,筑牢校园传染病防护墙。
一、常见校园传染病有哪些?
01流感
流行性感冒,简称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感染后出现发热(体温可达39℃至40℃)、畏寒、头痛、咽痛、乏力、全身酸痛等症状。主要是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,其次也可经口腔、鼻腔黏膜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,比如手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,又接触口鼻也可引起感染。
02水痘
水痘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,多见于儿童。症状包括发热、皮疹、瘙痒等。皮疹呈向心性分布,先见于躯干、头部,逐渐延及面部和四肢。自发病前1至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。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,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。人是唯一传染源(水痘病人、带状疱疹病人)。
03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,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。表现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,可伴有发热、咳嗽、流涕等症状。主要经胃肠道(粪-口途径)传播,也可经呼吸道(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等)传播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,传染性强。
04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
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具有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、涉及范围广等特点。常见症状有腹泻、呕吐、反胃、恶心和胃痛等胃肠炎症状。主要以肠道传播为主,可通过污染的水源、食物、物品、空气等传播。
05百日咳
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该病病程较长,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持续2—3个月的咳嗽,故称为“百日咳”。典型的百日咳病例,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—2周后,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声音,咳嗽夜间加重,可伴有呕吐。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。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,对婴幼儿来说,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。
06结核病
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。临床症状包括起病缓慢,长期咳嗽、咳痰(部分患者痰中带血)、疲劳、午后低热、夜间盗汗、食欲不振、消瘦等。主要通过咳嗽、喷嚏、大笑、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到空气中,从而传播给他人。最常见的是肺结核,亦可侵犯肝、肾、脑、淋巴结等器官,形成肺外结核。结核病是学校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。
07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
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传播方式是蚊子(伊蚊)叮咬传播,“人→蚊子→人”传播链是核心传播模式。症状特征是发热、皮疹、肌肉及关节疼痛(基孔肯雅热关节痛尤为明显)。防控建议:预防关键是灭成蚊、清积水、防叮咬。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,如瓶罐、花盆、下水道等区域;室内可安装蚊帐,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,使用驱蚊剂,尽量避免在户外树荫、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;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。
二、如何预防校园传染病?
以上传染性疾病的病因、临床表现不尽相同,传播方式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、直接接触和蚊虫叮咬等,主要防控措施包括:
1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,尤其是在饭前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搓揉时间不少于 20 秒。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,不随地吐痰,咳嗽、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。 定期清洁和消毒学习和生活场所,如教室、宿舍、图书馆等。
2、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,多吃蔬菜水果,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。 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身体的抵抗力。 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过度疲劳。
3、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每天至少开窗通风 2-3 次,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。 在流感等传染病高发季节,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或紫外线灯进行消毒。
4、加强个人防护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,尽量不到人多拥挤、空气污浊的场所。如周围有发热、咳嗽等症状人群,建议及时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,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5、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根据不同的传染病,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,如流感疫苗、水痘疫苗、手足口病疫苗等。
6、做好晨午检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学校、老师、家长加强对秋冬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。 学校、托幼机构做好晨午检、因病缺勤登记工作。
7、防蚊措施常态化 灭成蚊、清积水、防叮咬,阻断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等虫媒病传播。
8、做到 “四早”防治 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治疗,从而避免疾病传播。
老师、家长和同学们,校园传染病防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从自身做起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,为创建一个安全、健康、和谐的校园环境而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