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提示】炎炎夏日来袭,科学防暑很重要!
今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,这一节气的到来,标志着盛夏正式拉开帷幕。不少地区已进入“蒸烤”模式,持续的高温热浪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,老人、儿童因体温调节能力弱,更易受影响。掌握科学防暑方法,做好自我防护至关重要。
中暑类型:
1.轻症中暑: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,出现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脉搏快速等表现,体温升高至 38.5℃以上。
2.重症中暑: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,也可出现混合型。
(1)热射病:热射病(包括日射病)亦称中暑性高热,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,体温高达40℃以上,疾病早期大量出汗,继之“无汗”,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。
(2)热痉挛: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,伴有收缩痛。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,尤以腓肠肌为著。常呈对称性。时而发作,时而缓解。患者意识清,体温一般正常。
(3)热衰竭:热衰竭起病迅速,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、头痛、多汗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,继而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、心律紊乱、轻度脱水,体温稍高或正常。
如何科学避暑:
1. 合理规划户外活动:避免在11点至15点气温最高时段外出。若必须外出,尽量选择阴凉路线,缩短暴露时间,随身携带遮阳伞、帽子、墨镜等防晒用品。
2.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: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,勿等到口渴才喝水;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饮料、酒精饮品,此类饮品会加速身体脱水。
3. 改善环境与着装:室内保持通风,合理使用空调、风扇等降温设备;穿着宽松、透气的浅色棉质衣物,帮助身体散热。
4.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: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人群,更需注意防暑。家中可备降温设备,定期监测体温;婴幼儿避免长时间留在婴儿车内,防止因空间密闭导致中暑。
5. 合理安排工作强度:高温作业人员需严格遵守劳动保护制度,定时休息,配备防暑药品,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。
6. “以热攻热”降体温:中医提倡适量喝热茶,洗热水澡,通过汗蒸发方式降低体温,达到防暑的目的。